网刊

山里人心中的“活菩萨”

在巍巍的大山深处,有一座秀美的小山村。那里群山环抱,河水环绕,山路弯弯,山花烂漫,那里就是我生长的故乡——千家店镇。千家店镇在我市的西北边陲,那里是黑河与白河的交汇处。在这大山深处,埋藏着一位名不见经传而百姓又离不开的小人物,他就是那里三里五村的赤脚医生——辛占荣。

“赤脚医生”这个词是在六、七十年代出现的名词,是农村社员对“半农半医”人员的亲切称呼他为贫困地区的病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。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国家对农村医疗的重视,现已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合作医疗体制,“赤脚医生”这一名词便在人们的记忆里逐渐淡化了。但辛占荣这位老赤脚医生却如山里的一颗灵芝,常年扎根深山,他翻山越岭,为百姓送医送药。

辛占荣医生出生于1946年,生活在北京的边远山区延庆县辛栅子村。那里过去的生活条件困苦,医疗条件极差,百姓有病也无医可治,只能听天由命。他的父亲因肺病无医治疗而早逝,因此幼小的辛占荣就萌发了治病从医的理想。恰巧国家号令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,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。

1965年,19岁的辛占荣被推选为赤脚医生候选人,经过考试合格后参加赤脚医生的培训。回到农村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站,从此,他就背起了药箱走家串户,问诊送药。他经常是跨个药箱,骑辆自行车,雨夜出诊,雪天送药,夜间陪护病人,白天有空就干农活。他就是当地百姓的救命稻草。

记得有一年深秋,下奶子山村的一位病人需要急诊,夜里十一点半,病人家属敲响了他家的门,他二话没说,背起药箱,骑上自行车,跟着其家人就走。为救治一个病人他骑车半个多小时,当救治好这位病人已是凌晨3点多了。他又连夜只身一人骑车往回赶路,不料,在搬车过一段田间小路时,他滑倒在河沟里,肋骨被自行车的横梁搁断了两根,他忍着剧痛摸回到家里。妻子一边埋怨,一边递过一杯热水让他先暖暖身子,可他只是淡淡的说:“没关系,养两天就好了。”这种风雨兼程,雪夜出诊的事对于他来说简直太寻常了,他常说:“我是医生,解救百姓的苦痛是我的使命。”

下德龙湾村有一位病人得了脑血栓不省人事,县医院已下了病危通知,(由于农民有了重病怕死在外边,都愿意回家等着),病人回到家里后,就请辛占荣大夫去给予临终治疗,辛占荣医生看到病人是处于昏迷状态,还有知觉,就征求家属的意见,还要给予积极的治疗。在他的劝说下,家属同意抱着试试看的想法,让辛占荣医生治疗。从此他就每天无论多忙,都要看望病人并给予进行针灸治疗,有时晚上还要守候在病人身旁,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,病人病情很快好转并能自己行走。一个大医院判死刑的病人在他的精心诊治下起死回生,成了当地百姓的佳话。至今这位病人还健在,见人就说辛占荣医生是我的救命恩人,是我们百姓心中的“活菩萨”。

山路崎岖,住户分散,有时出诊还要挽裤腿过河流,要翻山越岭,有时人骑车,有时车骑人,行几十里山路去看一个病人,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他的身影,山里的百姓最信任他的医术和医德。他经常说:“我是一名医生,又是一名共产党员,做好社区医疗服务工作是我的职责”。他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

经过他的努力,他的医疗服务站一直坚持至今,近半个世纪来。他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。百姓都亲切的称呼他是“我们的好医生、百姓的活菩萨”。可他总是说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。还需要继续努力,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把农村卫生服务工作做的更好。

如今,那里的山村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改变,那里的“百里画廊”,国家地质公园“木化石”也成了旅游景区。节假日有不少的城里人到那里游览参观,也不免有人到他的医疗点寻医买药,他都热情接待,认真负责诊治,赢得了游人的好评。

近几年来,山里的人们都陆续到城里生活,他的一双儿女多次想把他和老伴接到县城生活,可他不肯,他说“山里有我的工作,有我的病人,更有我难以割舍的乡情”。

如今他已近70岁高龄了,患有心肌梗塞,并做了2个支架,还有高血压病、甲状腺机能减退等疾病,但他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,只要有病人需要他,他就立即到病人身边。还继续坚持为乡村百姓送医送药,每次出诊归来,他都显得很疲惫,还没等休息,又有病人来家问诊,他都会以饱满的热情认真接待。

一年四季风雨无阻,白天黑夜随叫随到。春天,他骑着自行车,行进在山间弯弯的山路上,山花在向他微笑;夏天,他背着药箱,听着白河潺潺的水声,小河在向他唱着赞歌;秋天,他穿着白衣大褂,站在巍巍的群山之中,满山的秋色在渲染着他夕阳正红的风采;冬天,他又迎着雪花,走进山里的万户千家。他就是山里人心中的活菩萨。